新華網南京10月16日電(張本甫)金秋十月,江蘇射陽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黃綠相間,稻香陣陣。清晨,農業技術員姜達何像往常一樣,踏著露珠來到種植基地察看水稻生長情況?!暗竟裙酀{即將結束,籽粒飽滿,再過半個月就可以收割了?!必S收在望,姜達何滿心歡喜。

  姜達何是射陽縣眾多農業技術員中的一員。近年來,射陽縣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力量,深入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串聯“良田、良種、良技、良品”等關鍵環節,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田間地頭、育苗工廠、倉儲車間……從這里逐一探尋射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密碼。

  射陽大米集團技術人員姜達何察看水稻生長情況。張本甫 攝

  構建系統的產業體系 讓糧田變良田

  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

  射陽縣地處江蘇沿海中部,因射陽河得名,素有“黃海明珠”“丹鶴故鄉”美譽。在這里,亞熱帶和暖溫帶交匯,形成了溫潤適宜的氣候;里下河三大排水走廊橫穿縣境,帶來了優質充沛的水源;海洋陸地相擁的濱海鹽漬弱堿型土壤,通過改良獲得了208.49萬畝耕地,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讓射陽農業盡展風姿。

  射陽農業先后歷經煮海為鹽、興墾植棉、農耕稼穡三次大的變遷,沿海先民在這里煮海曬鹽,造就了“煙火八百里、灶煎滿天星”的盛景;一百多年前民族實業家張謇在這里開始興墾種棉,成就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連續十二年產皮棉百萬擔、“全國棉花狀元縣”的奇跡;如今,射陽已成全國聞名的超級產糧大縣。海鹽、棉花、大米——“三白”見證了幾百年來射陽農耕的傳承和創新。

  2001年,射陽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將大米產業列為十大農業特色產業之首。實行黨政同責、齊抓共管,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糧食生產目標責任制,陸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糧食穩產增效的通知》《射陽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保障糧食產業發展文件,努力形成管長遠、管根本的長效工作機制。

  從2010年開始,射陽連續13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表彰。這得益于射陽縣長期以來堅守耕地紅線,堅持良田糧用。2013年8月22日,射陽縣第一次提出“關于推行農田聯耕聯種的建議”,破除田埂,聯合耕作。2016年1月31日,射陽創造的“聯耕聯種”模式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逐步實現“集碎為整、一戶一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0%以上,高標準農田宜建區域基本實現全覆蓋。

  射陽縣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張本甫 攝

  “高標準農田,體現在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護、高效益利用?!鄙潢柨h農業農村局高標準農田建設科科長高樹文介紹說,射陽對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嚴格落實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堅持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推進,致力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生態田、致富田”。

  如今,射陽已建成“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渠暢通”高標準農田15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保持235萬畝次以上,糧食年產近23億斤,“射陽大米”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達245億元。

  構建科學的生產體系 讓良種變良品

  稻菽千重浪,禾下好乘涼。

  從水稻基地回到射陽大米產業園,姜達何興致勃勃地介紹起正在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姜達何的團隊正在運維著一個水稻育種加速器。水稻育種加速器俗稱“植物工廠”,在育種加速器里,專家可以摸透水稻的“脾氣”,只需要精準模擬自然環境,把各項參數調節到最理想的狀態,給秧苗吃上“私人定制”的“小灶”,光合作用就自然加速了。提早開花,加速結果,水稻“早熟”也就夢想成真。

  射陽大米集團的“植物工廠”里正在培育新品種。張本甫 攝

  近年來,姜達何所在的射陽大米集團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成立了“江蘇射陽大米產業研究院”和“博士工作站”,從種子的研發,到標準化種植,到射陽大米的加工生產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已有近150個品種試驗示范。并聯合大華種業南繁基地,選育“鶴鄉粳”系列新品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0%。

  有了好種子,還需科學種植。芯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是射陽大米全產業鏈的種植端,由縣屬國有企業國投集團投資建設?;貏摻ㄓ?020年,占地面積1.3萬畝,傾力打造品種試驗、綠色種植、智慧農業三大功能示范區。

  走進芯谷里種植基地,只見方正平整的萬畝良田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金色的稻穗在風中搖曳,沉甸甸的樣子讓人不禁想起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射陽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李翔宇說,射陽始終堅持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種植過程中全面推廣生物有機肥料,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用量20%以上,綠色防控產品應用比例達到100%,稻谷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100%,統防統治覆蓋率100%。同時,結合本地氣候、土壤特征,基地選配由育種專家、農機能手、數字人才組成專業化育、栽、管隊伍,選用“缽苗擺栽”技術,種植1000畝水稻示范田?!袄徝鐢[栽技術的應用,縮短了秧苗移栽后緩苗期,有利早發快長,有效促進水稻增產增收?!鄙潢柨h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錢朝陽說。

  芯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環境監測系統。張本甫 攝

  據射陽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科科長茅洪松介紹,射陽全面推廣“生態養殖+綠色種植”模式,新建綠色循環種養面積10萬畝。大力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糧食生產產業化,已實現從苗情光譜監測、生長地面遙感監測,到無人機植保飛防、測土配方施肥,再到北斗導航操作無人收割機的全過程數字管控,實現精準栽培管理,推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省工節本、綠色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8%以上,獲批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構建多元的經營體系 讓糧油成品牌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豐收在即,鹽城市新合作糧食物流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為迎接收儲糧高峰作準備。該公司項目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10萬噸倉儲能力。

  射陽港糧庫新增了移動式充氮氣調儲糧系統,實現智能化、低溫儲糧,讓糧食從入庫到出庫受到全周期“呵護”,由“安全儲糧”向“綠色優儲”高質量發展提升。

  從科學種糧到科學儲糧、科技保糧、高效運糧,是確保糧食數量、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射陽縣發改委黨委委員孫德清介紹,近年來,射陽縣把糧食倉儲作為全鏈條節糧減損重要環節,不斷加強糧食綠色倉儲能力建設。同時在創塑糧油品牌、質量追溯平臺、糧食機械裝備、應急保障網絡、節約減損保障等方面開展“六大提升行動”。

  鹽城市新合作糧食物流有限公司擁有10萬噸倉儲能力。張本甫 攝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射陽縣堅持發展現代化農業不動搖,著力打造集良種選育、種植推廣、加工生產、科學倉儲于一體的優質稻米全產業鏈??h委、縣政府在全國率先成立縣級大米協會,有效增強行業組織化程度,并加大財政激勵政策,加快產業協同發展。

  射陽縣還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引導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用“一粒米”撬動一個大產業、培育一批好企業、富裕一方老百姓。采用“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共享大米產業園區發展成果。全縣現有稻麥產業家庭農場700個、種植大戶435個,建成萬畝以上成方連片優質稻米基地10個、5000畝以上連片優質稻米基地7個。以國有糧食企業為主導,支持糧食加工企業開展戰略合作與重組,打造規模大、實力強、技術裝備先進的大型糧食產業集群。目前,全縣共有68家大米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超300萬噸。

  沉甸甸的稻穗帶給人們豐收的喜悅。張本甫 攝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自奮蹄?!拔覀儗⒉煌跣?,牢記使命,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全力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射陽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鄙潢柨h相關負責人表示。